专稿:近年来,天长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,认真贯彻省委“人才三十条”,力推滁州招才引智“十大举措”落地见效,实现了以人才引领创新、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,人才一体化建设成了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。截至目前,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75家,高新技术企业203家,连续两年获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分类考核第一名。
建立“强磁场”,海纳百川引人才。天长市牢固树立“人才是第一资源”理念,实施全方位、多层次、宽领域引才战略。在人才政策上先迈一步。对标江浙沪人才政策,先后出台“千秋英才”15条、科技创新26条、工业经济30条、教育医疗引才18条,形成“1+N”人才政策体系,凡高层次人才在天长工作或创办企业,市政府第一时间兑现创业、生活、购房等各类补助,形成求才若渴的“磁场”效益。近3年来,引进院士15名,国家级领军人才25名、博士等高层次人才220余名。在引进人才上舍得投入。通过成立全省首家县级科技融资担保公司,已为近百家科技型企业担保,担保余额5.87亿元。成立滁州市首家“科技支行”,先后推出科技贷、人才贷、知识产权质押贷和上市贷等4款融资产品,累计发贷近亿元。设立3亿元创新产业投资基金、1亿元天使投资基金,全方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。在多层次人才招引上出实招。几年来,该市坚持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的做法,市主要领导带队先后20多次分赴北京、上海、南京、重庆等地,与大院大所洽谈合作,面对面解决技术上“卡脖子”难题。大力实施“凤还巢工程”,编印天长籍在外人才名录,每逢重要节日,市主要领导都要带头走访,重点介绍天长社会经济发展新情况、新特点,热忱欢迎天长籍在外人才回乡创业、参与家乡建设。近5年共吸引150名天长籍人才回乡创业发展。
铸造“加速器”,拓宽渠道用人才。天长市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合作“天长模式”,推动校企合作,实现了“1+1>2”的叠加效应。通过聚力打造公共研发、校企合作、创新创业等“三大平台”,为创新创业铸就“加速器”。在搭建公共研发平台上主动创新。该市在省内成立了首家县级公共研发服务平台——天长市智能装备及仪表研究院,吸引了南京大学、中科院、合工大等14家院所入驻,56名专家教授长期为天康、天大、鑫铂铝业等50多家重点科创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服务。创新“企业出题、政府立题、高校解题、市场阅题”政产学研合作模式,得到国家发改委、省领导高度肯定,入选2021年度全省十大原创性改革经验,被称之为“天长模式”。在共建校企合作平台上持续发力。去年9月22日,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长金牛湖校区正式启用,该校区规划用地1000亩、在校生规模10000人,与天长多家大型企业在校内共建研究院。市政府设立2000万元的智能装备及仪表研究院专项资金、2000万元的产业创新引导资金,推动300余家企业与高校、院所开展合作,全市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68家,其中院士工作站3家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9家。在创新创业平台上拓展功能。早在2015年,天长市就投资10亿元兴建了占地16.4万平米的天长人才科创城,将技术产业研究院、科技成果转化、产学研合作、公共服务、企业孵化等五大功能有机整合,打造人才企业孵化摇篮。截至目前,该科创城已入驻14家高校院所、8家科技服务机构、2家省级质量检测中心、10个高层次人才项目、2家专业孵化器,被列为滁州市十大创新平台。
当好“店小二”,暖心服务留人才。天长市持续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环境,栽下梧桐树,引得凤凰来。努力营造一流的人才成长环境,全心全意当好“店小二”,打造人才助推企业发展“新高地”。实施“苗圃”计划,厚植育才沃土。天长市围绕光纤电缆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新能源、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,集中力量、集中资源扶大扶强,超前培育企业科技创新、人才项目、人才团队,已成功培育国家级领军人才3人、省级领军人才10人。开展“百干访百企”活动,做优爱才行动。落实党委联系专家制度,该市38名市领导联系148名优秀人才,近100名人才专干帮扶218家人才企业,定期沟通联络,经常走访慰问,做到“进企业门、解企业困、帮企业忙、促企业进”。如:英国海归硕士李永军回乡创立安徽尚特杰电力技术有限公司,随着公司越做越大,李永军还将自己的老师,国家级创新领军人才杨立友团队引荐到天长,创办安徽山迪光能科技有限公司,一起发展光伏产业。最近,杨立友团队成功荣获在皖创新创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A类(1000万元)资金扶持,成为天长市“凤还巢工程”及以才引才的成功范例。做实人才活动,营造敬才氛围。天长市连续30年成功举办人才科技节,评选新一届千秋英才、创业新星、十佳工匠,重点组织创新创业大赛,彰显了人才影响力。在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,对安徽天康(集团)人才中心等10个省级以上创新研发平台进行表彰,鼓励企业重视人才招引与培育,营造爱才、敬才、重才的良好氛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