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:“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,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”。组织部门要持续构建完善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工作机制,为担当者担当、为负责者负责、为干事者撑腰,始终做到坚持原则、真管真严、敢管敢严、长管长严,在推进干部“能上能下”中激励其敢为善为有为。
亮明“选”的标尺,让干部“上”有方向。干部能上能下是推动形成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武器,只有明确能者上、优者奖、庸者下、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,才能更好激发干部敢为活力。选人用人必须导向鲜明、泾渭分明,突出政治标准,树立鲜明实绩导向,坚持好中选优,优中选强,对政治坚定、能力突出、表现优异的予以优先考虑。坚持“一线选、一线练”,注重在改革发展稳定主战场、乡村振兴第一线、招商引资最前沿等一线全方位识别使用干部,围绕“干了多少”“难度如何”“干得怎样”三个维度,精准掌握干部担当作为情况,拓宽“上”的空间,用好提拔使用、职级晋升等激励措施,真正做到有为者有位、能干者能上,使干部工作上“有劲头”,事业上“有奔头”。
完善“察”的手段,让干部“下”有依据。能者上、优者奖、庸者下、劣者汰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用人导向。针对少数干部中“乱作为”“不作为”现象,该“挪位子”的要“挪位子”,推动干部能上能下,要明晰“下”的情形,严把“下”的标准,把功夫下在平时,常态化开展干部政治素质考察,通过日常调研、巡视巡察、平时考核等手段,全方位了解干部政治表现、能力水平、工作实绩、作风状态、群众口碑等情况,对干部精准画像。做实干部年度考核,确保干部考核“考”到点子上、“核”在关键处,真正考评出干部政治素质、工作实绩、能力贡献的“真实成色”,通过以事察人、依事鉴人、凭绩用人,让干部“下”之有据、“下”得服气。
具化“用”的导向,让干部“下”有所为。“下”并非目的,而是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一种方式,最终目的在于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,引导干部在其位、谋其职、负其责、尽其事。要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,畅通“下”的渠道,细化“下”的情形,对不担当、不作为、乱作为的干部果断调整,切实解决“干好干坏一个样”的问题,倒逼干部敢于担当、积极作为。严格落实“三个区分开来”,健全落实容错纠错、关心关爱机制,坚持政治上激励、工作上支持、生活上关心的理念,真正让“有为”者“有位”,“不为”者“失位”。同时,落实“下”的保障,对“下”的干部及时“复诊”,表现突出、符合条件的重新启用,鼓励“跌倒”干部重拾信心再出发,持续加大澄清正名力度,切实以组织担当促干部担当,推动形成“能下再上”“再上有为”的良性循环。
杨志新(勐腊县委组织部)